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!手机版

您的位置 : 首页 > 现代都市 > 畅读精品小说小地主的地要保不住了

小地主的地要保不住了第02章 李家有女在线免费阅读

发表时间: 2023-12-18
陈氏外家本也是岛北陈家村的一户小地主。

当年他大哥被送去县里读书,结果识人不明,跟着县里的富户纨绔厮混。

书没读成,却养成了嗜赌成性恶习。

最终,她娘家也完成了‘阶层跨越’,从地主变成了佃农。

娘家小辈们也是扶不起的阿斗。

现如今,偶尔还要找她接济,以度过青黄不接的日子。

再说李山海,对读书虽是痴迷,但也算是个拎得清的。

明白自己要考得秀才已非易事,继续读也只是不甘心,万一呢。

如今回家自学也并无不可。

儿子李千帆读书的天分,简直是得了上天眷顾。

在洞明书院学习了三年,书院的夫子们对他的才学聪敏是赞不绝口的。

考取功名也是指日可待之事。

他抬起头看着自己的老父亲,“儿子听父亲安排。”

此时此刻的李千帆,轻抿着唇一言不发。

若有所思的眼神中透着股坚定。

无需托词和羞愧,目前他的任务,就只剩把书读好这一件事了。

其余的听从长辈安排便可。

翌日一早,李有为让族长召集了未出五服的李家亲戚,到冬学的村学堂集合。

李家村共有六十三户,都是李姓。

族长李大河是李有为的三堂叔,只比李有为大五岁。

也是李家村和岛东刘家村,二村合一的合家里的里长。

刘家村有四十来户,朝廷将百来户定为一里。

人群三三两两的到学堂坐下后,都开始了各自小团体的交流。

话题从家长里短到今天集合的目的。

聊的不亦乐乎。

村里都是同族之人,村人朴实,邻里关系大都十分和睦。

偶有争吵也只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。

有族长兼里长的李大河从中调停,相处也是融洽的。

等召集的人都到齐后,李大河站到讲台上,举手示意众人安静。

一时间,大家都十分配合的安静下来,抬眼看向族长等他示下。

“今日召集大家前来,是有为有话想和大家说,大家先听听。”

李大河说完,便坐到讲堂旁边的凳子上,示意李有为上前说话。

李有为上前,以拳抵唇,微低着头干咳一声,稍微有那么一点羞愧之色。

言语上却并未掩饰,“近日银钱不甚趁手,欲典卖我家于村北面的二十亩水田,都是良田,按五两一亩售出。

诸位如若有意,会后可来与我相说,先到先得。

若是无意,这三天内亦请帮忙转告邻里左右。

三天过后,二十亩水田有余下的,我便会售予外人了。”

李有为说完,向众人拱手行了个书生礼便下去了。

这是他的固有做派。

族长李大河做了最后的‘总结陈词’。

叮嘱一番后,众人便都散去了。

三堂叔李大河与李有为住的不远,二人并肩往家里走。

李大河想起李有为集会前跟他说的话,开口道,“去你家,把我要的六亩地先敲定下来。”

李有为爽快应下,找了中人,定了文契。

只等后面要买地的人,统一办完过户事宜便算完。

李大河是李家村中,除了小地主李有为外,唯二的富农之一。

家里有三十来亩良田,是自耕农。

家中人口较多,算不上富裕。

但还是比其他半自耕农和佃农宽裕些,手上有点余钱。

此次买地的三十两,已是家中积蓄的大半。

会前,李大河有问过,先把手头的银钱借与他缓缓,却被李有为拒绝了。

李家村或者说整个小岛都算不上富裕,甚至可以说有点贫穷。

此岛地处偏僻的岭南,交通又不便,岛上世代都是农民。

除去极少部分的小地主和富农外,半耕农和佃农占了多数。

岛上绝大部分土地,都在岛外的乡绅士族手上,也有小部分没有开荒的地。

不像李有为家的佃户。

那些佃了岛外地主田地的佃户,明里暗里,被压迫得有点喘不过气来。

岛上的手工业者都是有手艺的农民,在农闲时兼职做的。

说到底,春耕夏耘秋收才是他们的主要事务。

李有为平日里,对李氏族人甚是大方亲和。

村里的冬学堂,便是他年轻时,给族里买了义田支撑起来的。

学堂只在农闲的冬季开学。

旨在给族人启蒙识字之余,又不影响日常的农耕生产。

以往欠收之年,也会尽力给族人开方便之门。

出借粮食,以助族人度过青黄不接的阶段。

对于无力婚葬之家,也总是力所能及的出力支持。

这些,大都是以叔李大河的名义在做。

为的是方他这个族长兼里长的日常职务之便。

他自己却深藏功与名。

不过懂的族人都懂,大家只嘴上不说。

这份情他李大河一直领着。

当天,族里的另一户富农也定下了六亩。

余下的八亩,在之后的三天内,也被稍有积蓄的人家一亩两亩的买去了。

自此,小地主李有为,继续过着他三天两头就往府城书肆闲逛的日子,只是确实不怎么买书了。

书呆子李山海,则开始了完全自学的读书生涯。

他平时只一心读科考有关的圣贤书。

但有一样除外,那就是李有为买回来的有关工事的‘闲书’。

这个他从小便痴迷。

--- ---

一年后,李家迎来了一个新生命。

连女儿都没有,单传了三代的李家,在这一年喜得千金。

据说这位小千金降生时,恰逢雨后初霁未霁,天边露出了虹霞,还是双虹。

都说物以稀为贵,加上此等难得一遇的吉兆。

让对读书、买书、逛书店执着了大半生的李有为,把这些‘爱好’抛之脑后。

过起了含饴弄孙的日子。

不知是不是李有为前大半辈子的诚心感动了上苍。

李家似乎慢慢的,被文曲星眷顾上了一样。

不止李千帆颇具读书天赋,连这个小孙女在读书识字上也十分有灵性。

说来,还得感谢李山海这个书呆子。

李无忧也是在他的耳濡目染下,两岁过半三岁未满的年纪,便已熟读《太》、《百》、《千》了。

李有为只想这个小孙女一生顺遂,无忧无虑。

于是就定其小名为无忧。

与李千帆走科考路不同,李无忧只爱读阿翁书房里,那些除了经史子集外的杂书。

时光荏苒,转眼便迎来了李无忧在李家村的第五个年头。

而在她三岁那年,李家首先跨越的阶层,不是从地主成为士人,而是从地主跨成了自耕农。

这件事追根溯源,还得从她祖父说起。

李有为坚持了一年不乱买书的新习惯,被李无忧出生带来的喜悦给冲破了。

‘剁手’最终没成功,反倒有了点变本加厉的意味。

可能这就是传说中的‘戒断反应’。

不过李有为却看得很开。

正所谓‘人生得意须尽欢,莫使金樽空对月。天生我材必有用,千金散尽还复来。’嘛。

因着卖地的缘故,自有土地最终只剩了四十亩。

李有为这一家三代,都是不通庶务的读书人。

成为自耕农,自然就得自耕了。

但这并没有成为他们家的困扰。

李家原本的奴仆夫妻——李忠、刘氏,自荐转业成了庄稼汉。

原先的两头牛卖了一头,剩下一头,耕四十亩地是足够了。

农忙忙不过来时,就请零工帮忙做除草一类的杂活。

顺便一提,夫妻二人的儿子李实与李千帆年岁相当,又因为人机敏,成了李千帆的书童。

李忠夫妻二人年轻时,本也是地里刨过食的。

十多年前因灾荒成为流民,被李有为遇上,买下成为李家奴仆。

过上了有瓦遮头的日子。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文分割线

*从行政建制来说,乡和里时最基本的行政单位,若干里组成乡,若干乡组成县。但乡和里并不是最基层的社会单元,它是由家庭组合的村落构成的。有的地方一个村落就是一里,有的地方一个村落分成若干里。——《中国古代的乡里生活》

*凡是土地、宅业的出卖典当,都要“先尽亲房”,经过遍问亲房均不要时,才能卖给远房或外姓。否则亲房可以对其提起状告。——《中国古代的乡里生活》

*按官府的规定和民间习惯,田产买卖时,必须先问房亲族人,次问四邻。房亲四邻不要,他人才能与之交易,否则就会容易引起争讼。——《中国古代的乡里生活》

*一般来说,一个有数十户以上居民的村落,除多数是贫苦农民之外,还有少数地主富农,他们占有全村绝大多数土地,村中的农民大多是他们的佃户或雇工。——《中国古代的乡里生活》

*聚族而居的村落很少有异姓杂处期间,......居民之间都有着或亲或疏的血缘关系,乡里生活也由此带来了血缘关系的种种特征,而维系这种血缘关系的因素主要有祠堂、族田、族谱以及乡约、村族墓地等。——《中国古代的乡里生活》

*乡长,里正等头目对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包括耕耘、播种、水利、除虫、收获。都要头目亲自布置、监督和管理,劝课农桑不得力或是指挥有失误的,都要遭到处罚。乡里头目要保证本地区土地不得荒芜,倘若遇上自然灾害,须及时申报县府。——《中国古代的乡里生活》

*入学村校的很多事农家子弟,农忙季节要参加生产劳动,只在冬闲期间入学读书,所以这类村校又称为“冬学”。这种村校的特点就是随意性较大,不定型,适合乡民子弟耕读需要,其目的以识字为主。——《中国古代的乡里生活》

——下面列举一些古代常用的启蒙用书,内容来自《中国古代的乡里生活》,其余的欢迎补充。

*《急就篇》用的是七言韵语,其开篇:“急就奇觚与众异,罗列诸物姓名字。分别部居不杂厕,用日约少诚快意。勉力务之必有喜”

*《千字文》用的是四言韵语,其开篇:“天地玄黄,宇宙洪荒。日月盈昃,辰宿列张。寒来暑往,秋收冬藏。闰余成岁,律吕调阳。云腾致雨,露结为霜。”——周兴嗣

*《急就篇》、《千字文》诞生后,直到明清,一直是乡村学校蒙童识字的教材。

*《太公家教》约成书于唐中叶,至宋仍为流行的启蒙教材。用的是四言韵语和俗语,其开篇:“得人一牛,还人一马。往而不来,非成礼也 。知恩报恩,风流儒雅。有恩不报,岂成人也。”

*北宋时出现的《百家姓》和南宋王应麟编的《三字经》也是非常著名的蒙学教材,与《千字文》合成“三、百、千”,这三者作为相辅相成的整套启蒙识字教材,曾被广泛应用,一直流传到清末。

*汪洙为北宋元符年间进士,九岁擅诗,有《神童诗》数十首,后人以其诗增补成集,村塾用来训蒙。其中有不少诗句成为俗语、名言。 如:

“天子重英豪,文章教尔曹。万般皆下品,唯有读书高。”

“ 满朝朱紫贵,尽是读书人。”

“朝为田舍郎,暮登天子堂。将相本无种,男儿当自强。”

“久旱逢甘露,他乡遇故知。洞房花烛夜,金榜题名时。”

*清代李毓秀的《弟子规》:“父母呼,应勿缓。父母命,行勿懒。父母教,须敬听。父母责,须顺承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