男女主角分别是姜甜韩季松的现代都市小说《畅读全文版八零:开局惩治极品亲戚,她产业半条街》,由网络作家“折耳根的猫”所著,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,本站纯净无弹窗,精彩内容欢迎阅读!小说详情介绍:其他小说《八零:开局惩治极品亲戚,她产业半条街》,是作者“折耳根的猫”独家出品的,主要人物有姜甜韩季松,故事节奏紧凑非常耐读,小说简介如下:的混混头子搭上了线?之前姜甜想怂恿她妈趁着省道还没拓宽,先到那边盖个大房子,把地盘给占上。想法很美好,但实际操作起来还是有困难的。最大的困难,就是他们一家是外来户,而且家里连个能打的男人都没有,万一被附近的混混给盯上了,到时候指不定还有多少麻烦呢。可要是她妈跟混混头子的老婆成了结拜姐妹……嘿嘿!老妈,你的福气还在后头呐。......
《畅读全文版八零:开局惩治极品亲戚,她产业半条街》精彩片段
只能照抄了王春鹃的模板,跟着举手赌咒发誓了一通。
然后磕头,喝了一口加了鸡血的凉白开,最后把白瓷碗往地上一摔。
拜把子仪式就算完成了。
王春鹃亲手搀起了新认下的妹子。
还没等胡琼芳想好要怎么和结拜姐姐相处,就听到王春鹃感慨地说——
“好妹妹!要不是你家还有个小子,依我看今晚你就别回去了。”
“我在这镇上还有五个拜把子的姐妹呢,算起来也都是你的姐妹。”
“回头我来出钱办一桌,咱们几个姐妹认识一下,往后在这省道上,也彼此有个照应。”
胡琼芳脚下一滑,差点给这姐跪了。
要不是场合不对,她真想抓着王女士的肩膀问她:
姐呀!你究竟有几个好妹妹?
事实证明,王女士交游广阔,不但有很多好妹妹,还有很多好大哥呢。
有时候姜甜也很疑惑,明明这个年代座机电话还没普及,消息怎么就传的那么快?
听说王春鹃女士又认了个干姐妹,还没到吃饭的点,就有附近卖卤菜的送了半只卤鸭子,卖猪肉的送了一副猪肝,还有一个开理发店的老板娘,亲自上门祝贺,还要给胡琼芳这个新妹妹免费烫个头。
胡琼芳实在架不住这位姐妹的热情,只能答应她,下回过来,肯定去她店里烫头,才被放过了。
看到她妈被一群新姐妹团团围住,姜甜捂着嘴直笑。
真好,其实胡琼芳还很年轻,这个年纪,就应该像这样,多认识一些年龄相仿的姐妹,然后再有一份能养家糊口的收入,对于这个年代的女人来说,有这两样,就能过得非常舒心了。
吃饭的时候,听说胡琼芳现在住在村里,这次来省道是找饭馆卖黄鳝的,其中一个名叫赵华英的姐妹把桌子一拍:
“这个李桂芬也太抠了,野生黄鳝八毛钱一斤?她怎么不去抢?”
“下回你别卖给她们家了,攒够几十斤过来找我,这一片开饭馆的我男人都认识,回头让他给你卖,不说跟早市差不多,起码不能低于一块二吧?”
胡琼芳大喜,想了想,倒也没好意思一直请人给自己白帮忙,吃完饭,收拾好桌子,趁着大家一起喝茶的时候,她把赵华英拉到了一边。
姜甜在一边看得抓耳挠腮。
直到回去的路上,母女俩坐在一起,胡琼芳才告诉她,她决定把家里钓的泥鳅黄鳝,以后都转批给赵华英。
“我跟你赵姨说好了,泥鳅黄鳝每斤比早市便宜五毛钱,她拿过去卖给饭馆多少钱一斤,我就不管了。”
想了想,胡琼芳低声对女儿叮嘱道:“以后见到你赵姨,一定要客气点。她男人在省道边上,是这个。”
说着,悄悄竖了竖大拇指。
姜甜目瞪口呆。
她今天出门是撞了什么天大的好运?
居然误打误撞,和省道边上的混混头子搭上了线?
之前姜甜想怂恿她妈趁着省道还没拓宽,先到那边盖个大房子,把地盘给占上。想法很美好,但实际操作起来还是有困难的。
最大的困难,就是他们一家是外来户,而且家里连个能打的男人都没有,万一被附近的混混给盯上了,到时候指不定还有多少麻烦呢。
可要是她妈跟混混头子的老婆成了结拜姐妹……嘿嘿!
老妈,你的福气还在后头呐。
既然去省道边上盖房子,目前来看已经没什么危险了,姜甜想了想,回去的路上,她把自己的想法和胡琼芳说了一下。
他们村外面有一条大河,大河拐弯的地方,天然形成了一大片滩涂,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,这里渐渐长出了大片的野生茭白。
胡琼芳哎呀一声,懊恼地拍了一下脑门。
“我说我这几天总觉得有什么事情给忘了,今年咱家还没晒茭白干呢,翠芝你先去,我回家拿两个化肥袋子就来!”
听到她妈说要去河滩上掰茭白,姜甜突然又想到了一件事。
“妈,我记得河滩那边淤泥多,下面怕是有不少泥鳅吧?”
胡琼芳僵了一下,突然跺了跺脚:“我怎么把这事儿给忘了?走走走,回家拿铁锹,再带两个桶!”
两个?
河滩那边真有这么多泥鳅?
胡琼芳白了闺女一眼:“你忘啦?你小时候我还带你去那边挖过芦根呢。”
这个年代老百姓一般的小病都是不去卫生院的,都是自己在家搞点土方子。
芦苇根就是农村经常用到的一味土方药。
母女俩急匆匆回到家,拿了两个编织袋,两把镰刀。
想了想,还是没拿水桶。
怕女儿不明白,胡琼芳小声对女儿叮嘱道:“回头遇到村里人,你可别说咱们要去河滩那边挖泥鳅,等明天晌午,外边没人的时候咱们再去。”
河滩那边要是真能挖到泥鳅,那可就是他们家以后的“重要货源”了,而且还是不要钱的那种。
稻田里的泥鳅毕竟有限,而是割完稻子之后,家家户户都要把稻茬挖出来,重新耕地种麦子、种油菜了。
到时候田里没有水,泥鳅也活不了,肯定都顺着田埂钻到水沟里去了。
逃到水里的泥鳅,那就是大海捞针,比在稻田里难抓一百倍!
要是河滩那边的淤泥下面真有泥鳅,那就好办多了。
胡琼芳不怕卖力气吃苦,只要一铲子下去,能挖上来几条泥鳅,毫不夸张,她能把铁铲给铲出火星子来。
姜甜也激动得不行。
村外大河边的河滩她知道哇,特别大!
夏天茭白长出来的时候,大片绿油油的茭白叶,简直一眼望不到头。
那淤泥下面要真有泥鳅,哪怕到了冬天,他们也不愁弄不到泥鳅了。
而且……冬天泥鳅难抓,到时候价格肯定还会涨起来。
老妈说得对,这件事情不能让村里人知道!
不然等入冬之后,地里没活儿了,要是村里的男人们都跑来挖泥鳅,她们母女俩怎么抢得过那帮大男人?
母女俩一边商量着什么时间点去挖泥鳅能瞒过村里人,一边急匆匆赶路,没一会儿就走到了村外,远远就能看到河滩边已经有好些人在掰茭白了。
野生的茭白个头不大,但问题是它不要钱啊!
而且掰回来的茭白除了可以炒菜吃之外,还能切片晒干了,冬天拿来炖肉吃特别香。
主要也是这个年代的老百姓还吃不起大棚蔬菜,冬天地里除了萝卜白菜,就是芫荽菠菜大蒜那几样,一吃几个月,都要吃吐了。
所以每年夏秋季节,勤快的主妇们都会晒很多干菜,什么茄子干、豆角干、莴笋干、芝麻叶、白菜干、黄瓜干、土豆片、黄花菜之类的。
他们村因为占据了“独特的地理优势”,离河滩最近,所以每年还有很多人家会去河滩那边割茭白回来,晒茭白干。
一大片望不到头的野生茭白,压根都不用抢,胡琼芳冲着河滩吆喝了一声,听到胡翠芝的回答,立刻顺着声音走到她这边,放下化肥袋子,拿起镰刀就开始割了起来。
坐在饭店门口休息了一会儿,姜甜看老板娘还挺热情的,就问她店里除了黄鳝泥鳅和鱼虾之外,还收不收其他的。
比如说田螺,或者河蚌什么的。
老板娘一双细长的眉毛皱到了一起。
“这两个肉太少了,怕做出来没人要,店里倒是没收过。”
这个年代,大多数老百姓也才刚刚维持温饱,请客吃饭下馆子,通常都是点油水多的,什么红烧肉,炖肘子,烧鸡之类的。
省道边上这些饭店之所以会找那些鱼贩子买鱼虾黄鳝之类的,主要是因为这帮南来北往的大车师傅,还有开长途大客车的老板都不差钱,难得停车休息的时候,就愿意吃点稀罕的。
不过再稀罕也得有点肉哇,田螺看着个头大,一盘子端上来,吃不了几口肉。
河蚌就更别提了,本地就没有愿意吃这个的。
姜甜无奈,只能和胡琼芳挑着黄鳝泥鳅,顺着老板娘指的路,先去菜市场占个位置。
她们三点钟之前就必须到路口等回村的班车,错过这班车,今晚母女俩就要露宿街头了。
这个年代,省道边上还是挺乱的,真到了下午三点,东西还没卖出去,姜甜宁可不赚这个钱,也不能错过回村的班车。
其实现在省道边上已经有一些民房改造的小旅馆了,错过班车,在外面住一晚也没什么。
但问题是她妈刚守寡,就村里那帮三姑六婆的碎嘴子,胡琼芳要是真的“夜不归宿”,在外面住了一晚上,等明天回村,还不知道要传出多少闲话呢。
哎,还是得想办法赶紧赚钱,带着她妈和她弟从村里搬出来。
别的不说,住在省道边上,就是以后她和姜诚上初中,都比在村里方便。
村里到乡镇中学还要步行四十多分钟呢,从省道这边过去,步行才二十分钟。
看到胡琼芳挑着水桶,吃力地走在前面,姜甜忍不住在心里埋怨起了亲爹。
其实她爸在矿上打工,收入还是很高的,不至于连一辆自行车都买不起。
他们家也确实买了一辆二八大杠,但那辆自行车,是她爸为了奖励姜乐生考上高中,特意买给他的。
原因就是姜乐生说县里到村里每天只有一趟车,他平时住校,周五想回家,可放学之后,县里回村的班车早就开走了。
姜乐平哪里舍得让弟弟步行两个多小时回家?
最后还是花了半个月的工资,给姜乐生买了一辆“永久”牌自行车。
因为姜乐生住校,平时那辆车就停在学校,家里人只有周末或者寒暑假的时候才能看到。
要是他们家有一辆自行车,她妈也不会这么辛苦挑着水桶出来卖黄鳝了。
姜甜对她爸感情并不深,其中有一大半的原因,就是因为他爸在某些时候,不像是她和姜诚的亲爹,反倒像是姜乐生的亲爹。
她也能理解,这个时代的人还讲究“长兄如父”,姜爷爷死的早,姜乐平自然把这个弟弟当成了半个儿子。
只可惜,姜乐平对弟弟掏心掏肺的时候,可能怎么也没有想到,弟弟会为了独吞他的卖命钱,害死了他唯一的儿子。
不过没关系,姜甜暗暗在心里发誓,上辈子,姜乐生欠了他们家的,不管是自行车,还是她弟弟的一条命,她都会一点点的讨回来!
“哎,你们家这黄鳝,多少钱一斤?”
姜甜惊喜地抬起头,就看到旁边一家小饭馆门口站着一个穿着蓝布罩衫的女人,正在冲他们招手。
这家店刚才她们路过的时候还是关着门的,没想到老板是去买菜去了。
姜甜赶紧几步跑过去,冲着老板娘露出一个大大的笑容。
“老板娘,我们家的黄鳝都是用钓钩钓上来的,都是活蹦乱跳的,这边菜市场卖一块钱一斤,我们自己家钓的,就算你八毛一斤好啦。”
“对了,我这还有大拇指那么粗的野生泥鳅,只要五毛钱一斤,您要不要也来点?”
“这个季节泥鳅最好吃啦,炖个泥鳅豆腐,红烧泥鳅什么的,滋补又实惠。”
老板娘惊讶地看着姜甜:“你这小姑娘,还会做菜呐?”
姜甜不好意思地指了指跟在后面的胡琼芳。
“我手艺不行,我妈做菜才好吃呢。”
“真的啊?”
老板娘打量了胡琼芳一眼,发现这个女人虽然看着有些狼狈,却生了一副好相貌,年纪看着也不大,心里顿时有些失望。
老板娘名叫李桂芬,和丈夫在省道边上开饭馆已经快三年了。
本来夫妻俩这小生意做的好好的,谁知道婆婆看他们开饭馆挣到钱了,闹着让他们也帮衬帮衬丈夫大哥一家。
李桂芬也不是那种小气的人,听说大哥以前还跟人学过做饭,想着丈夫一个人在后厨忙活也辛苦,多个人搭把手也好。
可谁知道,婆婆对她是半句真话都没有!
等大哥来店里上工,李桂芬才知道,大哥所谓的“学过厨师”,就是在公社食堂当过几天切菜工。
可人都来了,又是亲大哥,总不能再把人赶回去吧?
谁知道大哥手艺差就算了,手脚还不老实!
夫妻俩有时候忙起来,店里的食材不够了,丈夫就给钱让大哥去买点回来。
结果每次买回来的菜,鱼虾是死的,肉也不新鲜,蔬菜都蔫吧了。
再一问价钱,跟早市一模一样!
李桂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?
从那以后,李桂芬就尽量趁着早市的时候,把一天要用的鱼虾肉蛋、蔬菜瓜果之类的都买齐全,宁可卖不掉剩一点,也坚决不让大哥再去买菜了。
本来以为这样就消停了。
可没过多久,李桂芬发现,店里的油盐酱醋,还有一些干货腊肉都用的特别快。
但是月底算账的时候,赚的钱又没比以前多多少。
李桂芬留心观察了几天,就发现大哥经常会趁他们不注意,或者店里特别忙的时候,抓紧时间把店里的东西往自己包里塞。
亲眼看到大哥拎着鼓鼓的两个大包回家,李桂芬气得好几个晚上没睡着。
最新评论